与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肩负“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教育体系是否健全完善?这是笔者从事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三十年来一直持有的疑问。
现在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建设重在优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到中小学任教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与之相比,我国虽说已经初步形成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但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着眼,我国还未很好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之重任,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仍旧很低。
我国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第10~13学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要比发达国家小学师资培养教育机构(第13~18学年,相当于大学和硕士课程水平)相差5年的学历;培养中学教师的主要是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以及师范专科学校(第13~16学年,相当于大学教育水平),要比发达国家中学师资培养教育机构(第13~21学年,相当于大学和硕士、博士课程水平)相差2至5年的学历。也就是说,我国师范学校毕业生当小学教师的学历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准备报考教职课程的高中毕业生的学历。尽管如此,现在仍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尚未达到上述国家规定的学历合格标准。2006年,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8.8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34%,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6.46%,而基础教育机构领导的学历水平更有待于提高。
进入21世纪,我国师资队伍的规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之最,由此形成在校生和任教者最多的教育格局。目前我国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批判性反思(面向现代化),也是参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合奏“平等、效率、需求”主旋律的一种顺应性协调(面向世界),更是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均衡提升“求心力”(规范统一)和“远心力”(自主创新)教育改革作用的一种可持续性展望(面向未来)。现代教育要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必须全面地把握和有效地发挥“求心力”与“远心力”的辩证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现在全国各地积极地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倡导理念更新等教改实验,就是对迄今师范教育体制统得太死的“求心力”的否定与突破,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任重而道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习以惯行的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革,也将猛烈地冲击旧的教育观念、旧的办学体制、旧的管理模式。若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不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然不能否认时至今日的师范教育确实为我国工业化建设需要造就一大批“标准化人材”,而未来信息化时代更加重视“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社会需求已经对注重“标准化人才”培养的师范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乃至质疑。
如,被视为我国师资培养培训重镇的师范院校该如何去应对市场经济更加猛烈的冲击?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师范院校为何还没真正成为诸校之模范?已有培养师资百年史的师范教育体系可否持续发展?新世纪的教师工作到底是一种普通职业,还是与时俱进的专业或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事业?这些不得不使人为此而感到忧虑。
同样处于“知识授予型”向“知识创造型”转换的重要变革时期,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全体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日新月异变革的创新人才。主要发达国家为解决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把师资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发达国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从教师的培养、任用、进修各个阶段有连贯性地提高现代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资质能力,即从终身学习理念出发,有机地统合教师的职前培养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使两者在“教师教育”之概念上得以融合与升华,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应该是我国今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优化师资队伍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