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新中国60年教育成就及历史性转变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9-28浏览次数:1893

       60年前,当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80%以上,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为6%,其他阶段教育入学率低得不好统计,每1万人口中的高中、大学在校生仅为8人和2人。在全党全社会60年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下,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历经艰难曲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受教育水平极端落后的境况。主要体现在: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台阶。在世纪之交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当前城乡已经全面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54%,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5%、7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47.3%,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进展十分顺利。

  ——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显著改善了新增劳动力结构和素质。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在校生2087.0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5.6%。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916.8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4%。各级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较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技能人才。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达到2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进入国际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211工程”和“985工程”等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的高校成果比例均超过50%。

  ——继续教育不断推进,向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工农敞开教育大门、开展大规模扫盲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教育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地探索了包括函授、夜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广泛开展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转岗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才和城乡劳动者稳定在1.5亿人次左右,为人们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途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业已形成,学生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可以说,我国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全球范围扫除文盲、减少贫困等方面,新中国教育事业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
 

       综观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最重要的转变或者历史性转变,主要有三大方面:

  ——从制度建设上,坚决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后,每个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

  ——从基本任务上,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通过教育实现追赶型及跨越式发展,初步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人力资源比较优势逐渐显露,现有劳动力人口中的8000多万大学毕业生和数以亿计初、高中毕业生,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条件。

  ——从发展方式上,坚定确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促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开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与此相关,新中国在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方面,至少有三个明显特点: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这是显示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价值的实证基础。2004年,中国的全民教育发展指数达到0.954,在124个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监测的国家中排第43位,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测算,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核心指标是大中小学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从1950年的0.225提高到2005年的0.777,超过了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新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成功,关键在于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重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关系,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认真借鉴国外经验但不照搬,从而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古代教育同几千年华夏文明成为有机整体,新中国60年来这一传统在曲折中继承发展下来,来自亿万城乡家庭的旺盛教育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事业得以适度超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民愿民生的格局,恐怕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短期内难以具备的。

  今天,新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60华诞,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抚今追昔,深感教育事业越来越与祖国现代化建设联在一起,越来越关系每个人每个家庭当前和长远幸福。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勾画出宏观教育发展的新蓝图。预计我国教育事业未来之似锦繁花,将不尽绽放于正规学校之内,而是有力支撑起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坚信,新中国教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