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我校举行校党委中心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校党委书记陆建非主持,校领导张民选、王莲华、杨卫武、秦莉萍、葛卫华、丛玉豪,校长助理茆训诚、张峥嵘,各党务部门、人事处、教务处、团委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等参加研讨会。
与会人员围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创新的新理念与新机制”进行专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研工部、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依次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以思政课教学为着眼点,围绕“实施‘协同式、个性式、项目式’课程改革,提高思政课四真”效果为主题,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三式”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三式”课程改革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四个结对的协同合作机制,开展艺体类学生个性式教学试点,以及实践项目共建等教学改革的方案。
学工部部长张文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为主题,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意义、现有基础、瓶颈问题和实现路径等。她以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学生的思想状况现状,并提出通过理念共识、资源共享和机制创新三个层面实现协同创新的理念。
研工部副部长杨龙波围绕“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为主题,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研工部重点推进“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推进”等措施。她表示研工部始终注重校院两级协同合作,抓住关键环节,着眼整体规划,立体化、全方位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宣传部部长何云峰就2013年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状态的调研情况作了汇报,着重对我校教职工在思想观念、师德建设、网络使用情况、理论学习情况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研,以客观的数据描述了目前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对一线教师所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报,如学校给教师加压多,关心不够;注重专业发展多,重视身心健康不够;对少数教师重点关注多,对全体教师面上关爱不够。而教师则存在对学院局部关心多,对学校整体关心不够的问题。
随后,与会人员针对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教务处处长陈伟汇报了思政课学分落实的情况。教务处近期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落实2个学分的实践课程的方案。今后,实践课程日常事务将交给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并要特别注重完善该课程的日常教学档案。
校党委副书记葛卫华认为,学生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两张皮,要打通校内外,打通第一、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需要学生工作部门一起协同努力。
校党委副书记秦莉萍认为,要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思政教育教学在形式上要有新尝试和突破,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是根本问题,是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同时,思政课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具体建设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学校各部门、学院各方共同努力。
校长张民选表示研讨会的召开非常及时,“三式”改革方案的目标和思路都值得肯定,但协同还需要增加与校外和社会的协同。思政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易班,把平台做大。要把思政教育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中,把思政教育基地建设好。他认为学工部和马院要建立密切联系和桥梁,充分结合现有资源,课内课外对接,让本科生活动更有课程色彩,让思政课在学生活动中进行,要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论联系在一起,统一协调,落实经费保障。同时,他还指出,当代研究生要培养政治认同感,要有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要把思政教育与党校教育联系起来,要努力通过现代技术,在网络、公共媒体上多宣传学校,提高对学校的认同感。
最后,校党委书记陆建非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思政教育教学是一个老话题,但本次研讨会谈出了新意,有了一定的突破。理论学习很重要,不仅要学习书本,还要向社会、实践、民众、同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要学习得更多,不仅要多了解国情,讲课中还要结合市情、区情、校情、院情、家情等内容。针对如何行动,他提出五个建议:一是认真研读中央相关文件,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都应该好好学习;二是整合相关汇报材料,下发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做好对接工作;三是学校层面要建立思政大课题或者召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研讨会进一步研究;四是考虑如何在学生思政、青年教师协同创新中找出组织架构、行政机构、政策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的壁垒,在分配模式和专业领域也要有协同;五是如何在教材、教程、教法、教师中要有一揽子革新,这是思政工作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条件,运用有限资源,把协同创新真正落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举全校合力,协同配合。他希望这次研讨会后,能真正地落实更多的举措和行动。
与会人员围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创新的新理念与新机制”进行专题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研工部、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依次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以思政课教学为着眼点,围绕“实施‘协同式、个性式、项目式’课程改革,提高思政课四真”效果为主题,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三式”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三式”课程改革的实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四个结对的协同合作机制,开展艺体类学生个性式教学试点,以及实践项目共建等教学改革的方案。
学工部部长张文潮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为主题,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的价值意义、现有基础、瓶颈问题和实现路径等。她以我校在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了学生的思想状况现状,并提出通过理念共识、资源共享和机制创新三个层面实现协同创新的理念。
研工部副部长杨龙波围绕“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为主题,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研工部重点推进“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推进”等措施。她表示研工部始终注重校院两级协同合作,抓住关键环节,着眼整体规划,立体化、全方位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宣传部部长何云峰就2013年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状态的调研情况作了汇报,着重对我校教职工在思想观念、师德建设、网络使用情况、理论学习情况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研,以客观的数据描述了目前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对一线教师所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汇报,如学校给教师加压多,关心不够;注重专业发展多,重视身心健康不够;对少数教师重点关注多,对全体教师面上关爱不够。而教师则存在对学院局部关心多,对学校整体关心不够的问题。
随后,与会人员针对研讨会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教务处处长陈伟汇报了思政课学分落实的情况。教务处近期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落实2个学分的实践课程的方案。今后,实践课程日常事务将交给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并要特别注重完善该课程的日常教学档案。
校党委副书记葛卫华认为,学生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两张皮,要打通校内外,打通第一、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需要学生工作部门一起协同努力。
校党委副书记秦莉萍认为,要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思政教育教学在形式上要有新尝试和突破,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是根本问题,是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同时,思政课专任师资队伍建设也至关重要,具体建设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学校各部门、学院各方共同努力。
校长张民选表示研讨会的召开非常及时,“三式”改革方案的目标和思路都值得肯定,但协同还需要增加与校外和社会的协同。思政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易班,把平台做大。要把思政教育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中,把思政教育基地建设好。他认为学工部和马院要建立密切联系和桥梁,充分结合现有资源,课内课外对接,让本科生活动更有课程色彩,让思政课在学生活动中进行,要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论联系在一起,统一协调,落实经费保障。同时,他还指出,当代研究生要培养政治认同感,要有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要把思政教育与党校教育联系起来,要努力通过现代技术,在网络、公共媒体上多宣传学校,提高对学校的认同感。
最后,校党委书记陆建非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思政教育教学是一个老话题,但本次研讨会谈出了新意,有了一定的突破。理论学习很重要,不仅要学习书本,还要向社会、实践、民众、同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要学习得更多,不仅要多了解国情,讲课中还要结合市情、区情、校情、院情、家情等内容。针对如何行动,他提出五个建议:一是认真研读中央相关文件,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都应该好好学习;二是整合相关汇报材料,下发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做好对接工作;三是学校层面要建立思政大课题或者召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研讨会进一步研究;四是考虑如何在学生思政、青年教师协同创新中找出组织架构、行政机构、政策设置、职责分工等方面的壁垒,在分配模式和专业领域也要有协同;五是如何在教材、教程、教法、教师中要有一揽子革新,这是思政工作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条件,运用有限资源,把协同创新真正落地。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举全校合力,协同配合。他希望这次研讨会后,能真正地落实更多的举措和行动。